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天空之鏡聽濤舞 三仙台上觀日出
2024-10-29
金曲獎、金鐘獎「雙金」得主沈文程,30年前寫了一首歌《來去台東》爆紅,歌詞中的「石雨傘」、「三仙台」都在成功鎮;其中「三仙台」是欣賞日出的知名景點,豐富的人文生態景觀,獨特而迷人,展現東海岸文化底蘊與自然之美。
成功鎮是東部最大的漁港,在鐵器時代就有阿美族人居住,當地的麒麟里曾出土史前巨石遺物,直到清朝同治年間(1862-1875年)才有漢人移入,最初住在成廣澳一帶。成廣澳原名「蟳廣澳」,原指「形狀像螃蟹鉗子圍成的海灣」。
日本明治33年(1900年),台東廳在成廣澳設立出張所,是東海岸最早設立的官署。大正10年(1921年),官民爭取在「麻荖漏」闢建漁港,並將麻荖漏改名「新港」。台灣光復後改稱「新港鄉」,當時台灣有三個新港鄉,政府鑒於新港發源於「成廣澳」,而「成廣」與「成功」語音相近,於是改名為成功鎮。
歷史遺蹟 廣澳文化地景
成廣澳又稱「小港」,是個天然的深水港灣,早年有戎克船停泊,是漢人移墾東海岸的歷史開端。百餘年前,來自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,於1916年在成廣澳創建「廣恆發商號」,是當時花東海岸最大的雜貨商店,堪稱「東台灣第一店」。
「廣恆發商號」為巴洛克式建築,氣派宏美,是百年前東海岸的地標,也是成功鎮漢原貿易、繁華歷史的開端。太平洋戰爭結束後,溫家後代他遷,現僅存約1/3的斷塌殘牆,如今整建為「成廣澳文化地景」,見證東海岸開發史。
海岬景觀 石雨傘遊憩區
石雨傘遊憩區是一處海蝕地形,狹長的岩岬伸入太平洋長達一公里,猶如一隻伸頸入海的恐龍,也狀似象鼻。由於突出的岩岬、礁石,長期受海水侵蝕而分成數段,包括中空的「海蝕門」景觀,因此當地人稱為「石空鼻」。
其中有一塊「平衡岩」,狀如雨傘,就是知名景點「石雨傘」。這種「平衡岩」是由一塊較細長的岩石,懸空向上,托住了一塊較大的岩石,形成一種特殊的平衡結構。美國猶他州的草帽岩、法國希多布萊的指甲岩,都是屬於平衡岩。
天然奇景 三仙台風景區
三仙台原名「比西里岸」(Pisirian),是東海岸知名的地標,阿美族人曾在此放羊,族人利用潮水起落,阻擋放牧在島上羊群亂跑。最早的「三仙台」原是岬角,與台灣陸地相連,後來因海蝕作用,岬角逐漸蝕斷,而成了離岸島。
三仙台距台灣陸地約300公尺,靠著八拱的跨海步橋銜接兩岸,全島面積約22公頃,島上有3座珊瑚礁岩形成的山峰,民間相傳「八仙過海」時,八仙中的呂洞賓、李鐵拐、何仙姑等3位神仙曾在此休憩,烙印仙跡,因此取名「三仙台」。
三仙台生態景觀豐富,是東海岸的自然保護區,海域生長的「台灣擬絲珊瑚」為台灣特有種。每當清晨,太平洋曙光乍現,天光雲影變化,最是迷人,是東台灣跨年迎曙光的熱門地點。
都歷海灘 台版天空之鏡
都歷部落有一片傳統海域,阿美族語稱為「巴茲風岸」(Pacefongan)。退潮時,平坦的海灘,倒映天空雲影,營造出幻境般的鏡面效果,被譽為台版的「天空之鏡」,是近年崛起的台東秘境。
「都歷」是阿美族語Torik的音譯,原意是「將東西綁好」或「編織」的意思,而都歷部落的族人也以擅長編製著稱。都歷海灘漲潮時,可進行衝浪活動,平時則可徜徉享受海洋之美。
卡片教堂 宜灣長老教會
「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」是一座白色哥德式教堂,因模仿耶誕卡片上的歐洲小教堂樣式興建,因此稱為「卡片教堂」。原有的老舊教堂於1974年的颱風中損毀,後來由族人賴明德設計,信徒合力建造,2003年登錄為台東縣歷史建築。
護國神山 神似酋長側臉
海岸山脈有座神秘的雙層山,天氣晴朗時可以看見山巔的凹凸形狀,倒轉90度來看,神似酋長的側臉,因此早年稱為「酋長山」;但地方民代認為「酋長」是外來名詞,於2020年改名為「頭目山」,是當地居民心目中的「護國神山」。
成功鎮是東部最大的漁港,在鐵器時代就有阿美族人居住,當地的麒麟里曾出土史前巨石遺物,直到清朝同治年間(1862-1875年)才有漢人移入,最初住在成廣澳一帶。成廣澳原名「蟳廣澳」,原指「形狀像螃蟹鉗子圍成的海灣」。
日本明治33年(1900年),台東廳在成廣澳設立出張所,是東海岸最早設立的官署。大正10年(1921年),官民爭取在「麻荖漏」闢建漁港,並將麻荖漏改名「新港」。台灣光復後改稱「新港鄉」,當時台灣有三個新港鄉,政府鑒於新港發源於「成廣澳」,而「成廣」與「成功」語音相近,於是改名為成功鎮。
歷史遺蹟 廣澳文化地景
成廣澳又稱「小港」,是個天然的深水港灣,早年有戎克船停泊,是漢人移墾東海岸的歷史開端。百餘年前,來自屏東內埔的客家人溫泰坤,於1916年在成廣澳創建「廣恆發商號」,是當時花東海岸最大的雜貨商店,堪稱「東台灣第一店」。
「廣恆發商號」為巴洛克式建築,氣派宏美,是百年前東海岸的地標,也是成功鎮漢原貿易、繁華歷史的開端。太平洋戰爭結束後,溫家後代他遷,現僅存約1/3的斷塌殘牆,如今整建為「成廣澳文化地景」,見證東海岸開發史。
海岬景觀 石雨傘遊憩區
石雨傘遊憩區是一處海蝕地形,狹長的岩岬伸入太平洋長達一公里,猶如一隻伸頸入海的恐龍,也狀似象鼻。由於突出的岩岬、礁石,長期受海水侵蝕而分成數段,包括中空的「海蝕門」景觀,因此當地人稱為「石空鼻」。
其中有一塊「平衡岩」,狀如雨傘,就是知名景點「石雨傘」。這種「平衡岩」是由一塊較細長的岩石,懸空向上,托住了一塊較大的岩石,形成一種特殊的平衡結構。美國猶他州的草帽岩、法國希多布萊的指甲岩,都是屬於平衡岩。
天然奇景 三仙台風景區
三仙台原名「比西里岸」(Pisirian),是東海岸知名的地標,阿美族人曾在此放羊,族人利用潮水起落,阻擋放牧在島上羊群亂跑。最早的「三仙台」原是岬角,與台灣陸地相連,後來因海蝕作用,岬角逐漸蝕斷,而成了離岸島。
三仙台距台灣陸地約300公尺,靠著八拱的跨海步橋銜接兩岸,全島面積約22公頃,島上有3座珊瑚礁岩形成的山峰,民間相傳「八仙過海」時,八仙中的呂洞賓、李鐵拐、何仙姑等3位神仙曾在此休憩,烙印仙跡,因此取名「三仙台」。
三仙台生態景觀豐富,是東海岸的自然保護區,海域生長的「台灣擬絲珊瑚」為台灣特有種。每當清晨,太平洋曙光乍現,天光雲影變化,最是迷人,是東台灣跨年迎曙光的熱門地點。
都歷海灘 台版天空之鏡
都歷部落有一片傳統海域,阿美族語稱為「巴茲風岸」(Pacefongan)。退潮時,平坦的海灘,倒映天空雲影,營造出幻境般的鏡面效果,被譽為台版的「天空之鏡」,是近年崛起的台東秘境。
「都歷」是阿美族語Torik的音譯,原意是「將東西綁好」或「編織」的意思,而都歷部落的族人也以擅長編製著稱。都歷海灘漲潮時,可進行衝浪活動,平時則可徜徉享受海洋之美。
卡片教堂 宜灣長老教會
「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」是一座白色哥德式教堂,因模仿耶誕卡片上的歐洲小教堂樣式興建,因此稱為「卡片教堂」。原有的老舊教堂於1974年的颱風中損毀,後來由族人賴明德設計,信徒合力建造,2003年登錄為台東縣歷史建築。
護國神山 神似酋長側臉
海岸山脈有座神秘的雙層山,天氣晴朗時可以看見山巔的凹凸形狀,倒轉90度來看,神似酋長的側臉,因此早年稱為「酋長山」;但地方民代認為「酋長」是外來名詞,於2020年改名為「頭目山」,是當地居民心目中的「護國神山」。
最新消息
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結業典禮 人間佛教教育邁入新里程碑
2025-08-15「一花一世界萬年吉祥」林洪玉秀個展 普賢寺銀花熠熠生輝
2025-08-15COLEGIO DESIREES參訪智利佛光山 實踐三好四給啟發心靈之旅
2025-08-15《星雲大師全集》【講演集】 講演集──有情與心識.談情說愛4-4
2025-08-15佛光青年走進南非校園 三好精神生根發芽
2025-08-14佛光西來學校 以文化與品格教育培養國際視野青年
2025-08-14紐澤西佛光會 關懷清寒學童
2025-08-14禪修為禮 南天寺佛化婚禮展現人間佛教包容性
2025-08-14佛羅里達協會攜手美猴王 文化交流西遊記
2025-08-14多倫多佛光山29周年紀念活動 護法信徒話說當年
2025-08-14
相
關
消
息